商周青铜铸造业的中原与边疆研究之所思
编辑:互联网 更新于:2017-8-2 阅读:
不仅是早期冶铜技术,我国早期黄金制品也体现了中原与边疆的互动。我国最早的黄金制品,都出现在西北和北方草原地区,如新疆小河墓地,甘肃瓜州鹰窝树、玉门火烧沟,内蒙敖汉大甸子等地。北方的金器大多是人体装饰品,而在中原和南方,黄金更多地用于器物的表面,以至于部分金器直接铸造而成。从工艺的角度看,这种转变很有意思,反映了不同人群对材料不同的使用观念。
更晚一点,我国出现了早期铁器,铁器的技术演进也存在这种规律。我国最早的铁器见于商代的平谷刘家河遗址及藁城台西遗址,材质均为陨铁。此后直至春秋早期,中原地区才开始出现人工冶铁制品。而在西北地区,近年发掘的甘肃临潭磨沟墓地出土了几件铁器,经检测为块炼铁,是人工冶铁制品,时代在公元前十四世纪。从块炼铁技术看,西北地区比中原要早很多,但中原地区很快就从块炼铁发展出生铁技术,如天马-曲村遗址出土的铁条,经检测为白口铁。在晋陕豫交界地带,也就是狭义的中原地区,陨铁、块炼铁与生铁技术共存,这三种技术代表人工冶铁的不同阶段,生铁在中原地区最先出现,与这里发达的青铜器铸造传统密不可分。生铁技术成熟后,由于适于大规模制作复杂器物,迅速应用于农业和战争,为秦汉时期的生产力大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由此看来,从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后,从铜、铁到黄金,我国的冶金技术普遍和广义的西方有密切的联系。冶金术中西交流的浪潮大致有两次,第一次是公元前2000年前后,冶铜术及黄金制品传来,中原地区将这类金属饰物改造成了本土化的复杂器物,这一阶段可能还自西方传来了块炼铁技术。第二次是公元前1000年前后,镀锡技术自西向东传播,自战国中期开始,生铁技术自中原向周边传播,产生了比青铜器更广泛的影响。
2. 中原与边疆的互动:
金属资源的流通与青铜器的生产组织方式
中原的金属资源相对匮乏,无论是铜还是锡,都无法摆脱对边疆地区的依赖。春秋时期的金文中有“金道锡行”的记载,锡矿在我国的分布十分有限,目前针对古代锡资源的矿冶调查工作主要集中在大兴安岭南麓和赣北地区。关于铅矿,商代铜器多含有高放射性成因铅,金正耀先生据此认为商代铅料来自西南,这一争论还在继续。
由于资源分布的差异,各地区冶铸的生产方式也有显著区别。长江中下游及辽西诸多遗址的研究表明,这些地区的冶铜业是冶、铸一体的。而在中原,尤其是中条山地区则明显不同,以垣曲盆地为例,铸铜活动只在中心性的遗址中进行,大量冶炼遗址中很少有铸造活动,体现了政权对资源的控制倾向。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