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青铜铸造业的中原与边疆研究之所思
编辑:互联网 更新于:2017-8-2 阅读:
青铜器冶铸技术的发展与传播,同矿产资源、社会形态均有关系。青铜时代的早期,我们更加关注技术的来源,需要了解中原地区与冶金技术更为先进的西北乃至中亚、西亚的关系;商周时期,由于中原地区金属资源的相对匮乏,探讨青铜器的生产组织方式与物料流通时,也绕不开中原与边疆这一话题。
1. 为何关注中原与边疆
我国冶铜技术是否为独立起源,目前还存在着一些争议。西方学术界一般认为冶金术在距今8000年前后出现在西亚地区,而自然铜的使用则可早至距今10000年。我国最早的一批铜器,集中出现在距今约4000年的西北地区,到龙山时代晚期,中原地区也出现了较多实例,大体符合自西北向东南的传播规律。
冶铜术在旧大陆的传播(Roberts, et al. 2009)
早期冶铜遗址的分布和冶铸遗物的研究,依赖田野调查与实验室分析。目前看来,早期冶铜遗址的年代不大可能早于公元前4000年。结合矿产资源分布情况,早期冶铜遗址的田野调查工作主要集中在四个区域,即河西走廊、大兴安岭南段、中条山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陈建立老师介绍了近年来与合作者在河西走廊地区进行的多次矿冶遗址调查,发现了一系列早期冶铜遗址,其中选择张掖西城驿遗址进行了发掘,出土了大量冶炼遗物如炉渣,炉壁,矿石,石范,中空的鼓风管等。对炉渣共生木炭进行测年的结果为距今4000年前后,是目前我国最早的青铜冶铸一体的作坊。结合黑水河流域调查和铅同位素比值测定结果,这一区域开采的矿源应在北山附近。
甘肃张掖西城驿遗址出土石范及炉渣(陈国科 等,2014)
西城驿遗址出土了圆锥形的中空鼓风管,这种鼓风管与小双桥、殷墟、北窑、周原的大规模铸铜作坊的鼓风管十分相似。在吴城、台家寺等商代中晚期遗址中,在伏尔加河流域Kalinovka遗址中的炼铜工匠墓中也有发现这类器物。这些地点相距遥远,却有形制、功能十分相似的冶铸遗物,也许正反映了某种深刻的技术交流。
近年西北地区有一些非常重要的考古发现,如陕北的石峁遗址,其中出土了作为饰物的铜齿轮形器。再向南,晋南的陶寺遗址也有非常类似的饰物,此外陶寺还出土了铜铃及容器的残片。从材质上看,有的是纯铜,有的是砷铜;从制作工艺上看,简单的平面范已经发展到相对复杂的带芯范,为二里头时期的块范法制作复杂容器奠定了基础。从边疆到中原,从饰物到容礼器,不同的地区铜器的功能有所差别。而中原地区块范法铸造技术的产生,正是中原与边疆地区互动的结果。冶铜术在中原地区的本土化,即青铜礼器的块范法铸造和青铜礼制的形成,推动了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并迅速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强烈影响:如礼制的传播,中原地区对周边地区铜资源的获取等。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