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_180px;
公司新闻 行业新闻 通知公告

佛教常用器物--钵的由来

编辑:互联网 更新于:2018-4-4 阅读:

钵’是梵语‘钵多罗’的略称,义译应该叫做‘应法器’、或是‘应量器’。国人也有称它为‘钵盂’的,这是华(盂)梵(钵)兼用的称呼。

在律制上,规定‘钵’有‘体、色、量’等三法,不得违误。第一:它的‘体’质只准使用‘瓦、铁’两物塑铸,不得使用‘金、银、铜、琉璃、摩尼、白蜡、木、石......’等物制做。第二:它的‘色’彩,四分律限用黑、赤两色,五分律限用孔雀咽色。除此‘黑、赤、灰’三色之外,不准薰染其他颜色。第三:它的容‘量’,也有规定。四分律说:‘大者可受三斗、小者可受半斗、中者比量可知’。不过这是从四分律里译出来的‘斗’量,不知道是否现今的升斗了。—因为‘钵’必须遵循这些律法的规定,所以它才被称为‘应法器’。又因为它的体积大小,恰如持用者的食量,所以才又被称为‘应量器’。

‘钵’的形状:呈矮盂形,腰部凸出,钵口钵底向中心收缩,直径比腰部短。这种形状可使盛的饭菜,不易溢出,又能保温。

‘钵’的由来:据佛本行集经略说:‘佛初成道,北天竺有二商主,奉佛麸酪蜜揣。世尊思维:往昔诸佛,悉皆受持钵器;我今当以何器受商主食?时四天王,疾以金钵奉上;佛不肯受,以出家人不合蓄此。彼四天王,更将银钵、玻璃钵、琉璃钵、赤珠钵、玛瑙钵、砗渠钵相继奉上,悉皆不受。时以石钵奉上;佛又思维:若受一钵,余王必怨。我今总受四钵,持作一钵;次第相叠,安左手上,右手按下,合成一钵,边现四唇。而说偈言:“我昔功德诸果满,以发哀悯清净心;是故今四大天王,清净牢固施我钵”’。

另据胜天王般若经说:‘或有众生,见此菩萨今始成道;或见菩萨久远成道。或见一世界四天王献钵,或见十方恒河沙世界四天王献钵。菩萨尔时,度众生故,即受众钵。重叠掌中,合而为一。其诸天王,各不相见,皆谓世尊独用我钵。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方便力,示现此事。’

又据大智度论说:‘三世诸佛得道时,皆四天王上自然石钵。’

除了上面所说的‘钵’之外,还有一种叫做‘鐼子’的东西,它是‘钵’的附助器皿。翻译名义集说:‘经音疏云:钵中之小钵,今呼为鐼子。’

‘鐼子’也叫做‘键咨’,大小有三个,形状如‘钵’。平时小鐼装在中鐼里、中鐼装在大鐼里,大鐼装在 ‘钵’里。用时取出,分盛不同的饮食。

‘鐼子—键咨’的来历,据四分律说:‘欲分粥,不知何器分?佛言:若以键咨、若小钵、若次钵、若杓作分’。四分律又说:‘乞食比丘,得饭干饭麸等,并著一处。佛言:不应尔杂著一处。若是一钵,应以物隔;若树叶皮、若键咨、若次钵、若小钵,麸应手巾裹’。

12

上篇:

下篇: